“骄横无道,不听忠言,外宽内忌,岂能久长呼?”张邈带头骂道,他作为地盘、实力都比袁绍强的一方诸侯,因袁绍的家世背景和名声,帮其奔走招揽,聚集力量起事。结果当上讨董联军的盟主之后,袁绍开始飘了,根本不把张邈放在眼里,张邈心中气愤。荀彧听了张邈一番牢骚,不置可否,转头却望向曹操,好似等待着他的发言。曹操听完张邈的话,笑了笑,开口道:“吾与本初相识已久,其家世显赫、名声在外,但色厉胆薄,好谋无断,干大事而惜身,见小利而忘命,成事不易!”“哦!?”荀彧听了曹操的评价,眼睛里似乎有一丝惊讶,慢慢回味了一番,而后缓缓抱拳道:“明公不仅勇武果敢,竟还有识人之明。敢问明公之夙愿为何?”“吾首举义兵,讨伐董卓,平身夙愿只为扫平叛逆、迎奉天子、变法安民、中兴汉室!”曹操想了下,望着荀彧,满眼真诚地说道,但内心嘀咕着我就是最后想自立为王,现在也不能让你看出来呀。荀彧听完,躬身对曹操行了一个大礼,然后言辞恳切地说道:“明公有此之志,我愿投之,还望明公收留!”“莫非你这么远来,是专程投靠孟德的?”张邈有些吃惊地问道。“二位不知,那袁本初正在密谋,拥立幽州牧刘虞刘伯安称帝!”荀彧忽然摇着头,发怒道。“什么?!”张邈大惊,而后也咬牙切齿道,“妄言废立,此举与那董卓何异?!”“刘虞如在幽州被拥立,只能依靠袁绍与韩馥,成为他们的傀儡,另立朝廷,实际是使我大汉分裂之举,本初难道已起了不臣之心?”曹操恍然大悟,原来荀彧提前从袁绍手下出走的原因,是他提前发现了袁绍拥立刘虞的心思。于是他故意往极端去解读了一番,正好添油加醋戳一下荀彧的痛处,坚定一下他投靠的决心。“按张太守所说,这袁绍就是入贡,汉献帝刘协一高兴,就封了刘邈为九江太守、阳都侯,但刘邈自认能力有限,实际没有赴任。据说刘邈这次到长安时,曾经向汉献帝称赞曹操忠于汉室,曹操十分感激刘容和刘邈,于是在建安十一年,也就是公元206年,封了刘容之子刘熙为琅琊王。曹操心里盘算,除了关中敏感地区以及皇庭中枢的职位,董卓会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,在其他边缘偏远的地域,一些职位的封赏,他还是会给献帝一点权力空间。如果袁绍能抢先上表为自己讨封九江太守,然后刘邈入长安时夸赞自己,那很有可能汉献帝会顺势将九江太守的讨封准许了,而后给刘邈其他地方的封赏。不过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推论上,说白了就是赌,即使赌不赢,曹操凭袁绍的上表作为借口,也已经足够了。实际上,再过不久,各地诸侯凭借实力,自表官职的行为就会泛滥起来。荀彧若有所思地说道:“主公若是亟需军师,我倒是有一个惊世之才可以举荐!”曹操还在梳理思路,听荀彧这句提神醒脑的话,双眼放光,瞬间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