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阁

看书阁>焚心迷局陈静是谁 > 第一章(第1页)

第一章(第1页)

心跳置换协议陈曦的手机屏幕在凌晨五点的黑暗中亮起,不是闹钟,而是心隅APP的推送通知。您寄存的焦虑已被匿名用户领取。获得5点心隅积分。现在领取一份新情绪吗她眨了眨眼,适应光线。无需看表,她的身体早已像精密仪器般按照日程运转:5:10起床,5:30冥想,6:00晨跑,7:30抵达公司。每一天都是前一天的精确复刻。陈曦划掉通知,起身拉开窗帘。二十八层公寓窗外,城市尚未完全苏醒,但高楼间的LED广告牌仍在不知疲倦地闪烁,像一颗颗机械心跳。心隅是她三个月前下载的情绪管理工具。当时医生诊断她患有轻微的情感钝化综合症——一种都市流行病,患者对喜怒哀乐的感受力显著降低,就像长期佩戴降噪耳机生活。APP的宣传语打动了她:高效管理情绪,做生活的主人。所谓的情绪置换很简单:用户通过特制的腕带式情绪容器记录当下的情绪状态,选择寄存;系统会将其数字化存储,用户可以随时领取他人寄存的情绪体验,时长限制在十分钟内。心理学界对此褒贬不一,但都市人趋之若鹜。对陈曦而言,这不过是又一款优化生活的工具。她定期寄存工作压力带来的焦虑和烦躁,换取一些平静或微小的快乐,维持心理平衡。洗漱时,腕带轻微震动——今天是季度设计评审日。她下意识地摸了摸左腕上银色金属质感的心隅腕带,它正闪烁着柔和的蓝光,显示着她的心率:58次分,稳定得像瑞士钟表。晨跑后,陈曦站在衣柜前犹豫了0。3秒,最终选择了那件深蓝色衬衫——研究表明,蓝色能传递可靠和专业的印象,又不至于像黑色那样具有攻击性。每一个选择都经过计算,追求最优解。地铁上,她戴上降噪耳机,打开了心隅APP。库存里有三份她昨天寄存的专注感,本是留作今天会议使用的。但鬼使神差地,她的手指悬停在随机领取按钮上。试试看吧,一个几乎被理性淹没的微弱声音说,也许会抽到‘自信’或者‘灵感’呢。她点击按钮。腕带轻微震动,一股情绪细流般涌入:不是她期待的积极情绪,而是一种淡淡的、看到旧物时的怀旧感,混合着纸张和油墨的气息,还有一丝难以名状的安宁。陈曦皱皱眉。效率低下。她需要的是锐利和专注,而不是这种软绵绵的感觉。但奇怪的是,这种情绪并不令她讨厌,反而像一杯温度刚好的茶,缓缓温暖着她习惯冰封的内心。她关闭APP,打开待办事项列表。最优解不允许分心。2林岸的书店藏在城市褶皱里,像被时间遗忘的角落。岸畔书坊的招牌已经褪色,橱窗里堆着些发黄的旧书和几个不再走时的钟表。上午十点,林岸拉开门帘,让阳光漫进来一格。书店里弥漫着旧纸张、印刷油墨和淡淡木漆的味道。林岸深吸一口气,这个味道二十年未曾变过,自从父亲去世后,他接手这家小店已整整五年。生意不好。网络书店和电子阅读的冲击下,独立书店举步维艰。上月营收甚至不够支付房租,房东给的期限只剩两周。但今天林岸有更重要的事。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个老旧的心隅腕带——三年前的型号,是他父亲的遗物。今天是父亲三周年忌日,林岸终于鼓起勇气,想要体验一次父亲生前寄存的情绪。父亲生前是心隅的早期用户,一名心理学教授,坚信科技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情感。他在APP里寄存了117种情绪,却很少领取他人的。父亲去世后,账户一直处于休眠状态,直到林岸昨天重新激活。他戴上父亲的腕带,指尖在屏幕上滑动。父亲寄存的情绪都有标签:听到儿子第一次叫爸爸、妻子做的味噌汤、读完《卡拉马佐夫兄弟》最后一页。。。林岸最终选择了随机领取——如果真要感受父亲,不如彻底一点。腕带震动,一股情绪如冷水泼面般涌来:极度空虚,迷茫,仿佛站在悬崖边缘俯视深渊,连呼救的欲望都没有的彻底虚无。林岸踉跄一步,扶住书架才站稳。这感觉太过强烈,几乎要将他吞噬。这不是父亲的情绪,父亲的情绪总是温暖而饱满,即使是悲伤也带着温度。这是别人的情绪,一个陌生人的绝望。他看向腕带屏幕,领取记录显示:虚无感·强度9。210·寄存时间:昨日22:47·大致区域:淮海路片区还有一行小字:匿名用户73481的心隅日记片段:‘又是一天。设计被否了。一切毫无意义。明天继续。’林岸久久站在原地,那种虚无感逐渐退去,却在他心中留下了奇怪的共鸣。他从未感受过如此彻底的虚无,却在其中奇异地体会到一种极致的孤独——与他这些年来守护着即将消失的书店所产生的孤独感,莫名地相似。他鬼使神差地点击了感谢寄存者的选项,系统自动回复:心隅倡导匿名互动,已为您向寄存者发送匿名感谢。然后他做了一件自己都无法解释的事——他走出书店,朝着淮海路方向走去。他不知道要找谁,只是凭着直觉,想要找到那个与他共享了这份虚无感的人。3陈曦的评审会彻底失败了。她准备了整整三周的UX设计方案——一套全新的智能家居交互系统,简洁、高效、符合人体工学——被总监全盘否定。太冷了,陈曦,总监说,没有人情味。我们的用户是人,不是机器。团队里刚毕业的实习生反而获得了称赞,只因为她的设计方案加入了情感化元素——一些可爱的动画和拟物化设计。陈曦坐在工位上,手指冰凉。她调出心隅APP,看到一条匿名感谢信息:感谢您分享的真实。它让我感到不那么孤独。她几乎要冷笑出声。孤独这城市有三千万人,每个人都被数据和信号包围,怎么还会孤独她熟练地将此刻的挫败和愤怒打包寄存,强度高达8。7。然后她再次点击随机领取。这次涌入的情绪让她愣住:一种双手沉浸在温水中修复精密仪器的专注感,一种面对破损事物时的耐心,还有一丝完成修复时的微小满足。这感觉与她此刻的情绪形成奇异对比。陈曦闭上眼睛,让这种情绪流淌全身。十分钟后,当体验结束时,她意外地发现自己平静了许多。下班后,陈曦没有直接回家。那种修复感的余韵仍在,她鬼使神差地提前一站下了地铁,漫步走进一条从未走过的小街。然后她看到了岸畔书坊。书店橱窗里,一个老人正在小心翼翼地擦拭一个古董航海钟表。陈曦被那种专注的神情吸引,驻足观看。老人抬头,与她目光相遇。他看起来三十出头,穿着磨旧的毛衣,眼神却有种与时下年轻人不同的沉静。data-fanqie-type=pay_tag>陈曦不知为何走了进去。需要帮忙吗男子问,手上工作未停。只是看看。陈曦说,她的目光在书架上逡巡,您这里很。。。不一样。因为这里没有畅销书,也没有咖啡吧。男子微笑,我是林岸。书店的主人。陈曦。她简短回应,继续浏览书架。她的手指划过书脊,那种触感莫名熟悉——就像她在心隅领取到的那种怀旧感。他们在书店里聊了起来。陈曦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和一个陌生人聊了将近一小时,关于设计,关于老书的价值,关于时间的意义。更让她惊讶的是,林岸似乎能理解她某些无法言说的想法。现代人总追求最新最快,林岸说,手里修复着一个怀表,却忘了有些价值需要慢下来才能体会。陈曦抬起手腕看表——一个下意识的动作——腕带露了出来。林岸的目光停留在心隅腕带上,眼神微动:你也用心隅情绪管理工具而已。陈曦下意识地遮掩。林岸点点头,没再追问,但陈曦感觉他的目光有了微妙变化。离开时,陈曦买了一本小小的诗集——她很多年不读诗了,觉得效率低下。林岸细心为她包好,书页间夹着一枚自制书签,上面印着一行小字:在效率至上的时代,慢活是一种反抗。回到公寓,陈曦打开心隅APP,发现自己收到了一份新的情绪礼物,匿名赠送者留言:给需要一点慢节奏的人。她点击领取,是一种午后阳光下读诗的宁静感。陈曦泡了茶,翻开那本诗集,第一次没有在睡前检查明天的日程表。4接下来的两周,陈曦发现自己会不经意间绕路前往岸畔书坊。有时只是快速浏览,有时会和林岸聊上几句。她开始在心隅上频繁领取到那些慢节奏的情绪:触摸不同纸张质感的愉悦,发现书中夹着的旧车票时的联想,听到某首老歌时的怅然。。。这些情绪缓慢地侵蚀着她冰封的内心外壳。她在工作中开始有了微妙变化,设计中加入了更多圆角和柔和过渡,甚至提议在APP中加入休息提醒功能——过去的她会认为这是低效的设计。团队注意到了她的变化。陈姐,你最近好像。。。柔和了实习生小心翼翼地问。陈曦愣了一下,没有回答。但那天她提前下班,又一次去了书店。林岸似乎总是在修复着什么——一本书的破损书脊,一个停摆的钟表,一张老唱片。他的手指修长而灵巧,动作中有种近乎禅意的专注。修复旧物能让人平静,一次,林岸对她说,它们承载着时间和记忆,比大多数新产品都有温度。陈曦发现自己在设计新产品时,开始思考温度这个词的含义。一天下午,陈曦到书店时发现门半掩着。推门进去,看到林岸正在与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交谈。林先生,最后期限是周五,男人说,要么付清欠租,要么清空店铺。我们已经宽限很久了。男人离开后,林岸站在空荡荡的书店中央,背影落寞。需要帮忙吗陈曦问,话出口自己都惊讶。林岸转身,勉强笑笑:除非你能让时间倒流,让人们重新爱上纸质书。那天晚上,陈曦回到家,第一次感受到一种为她人处境的焦虑。她打开心隅,发现林岸(她猜测是他)寄存了一份告别前的眷恋,强度9。0。没有犹豫,她点击领取。那是一种深沉的、几乎令人窒息的情感:对即将失去珍视之物的痛苦,混合着无数美好回忆的温暖,还有深深的无力和不甘。十分钟体验结束时,陈曦发现自己脸上有泪。她已经很久没有哭过了。第二天,她带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去书店。我有一个想法,她说,也许不能解决所有问题,但或许能帮上点忙。她向林岸展示了一个初步设计方案:为书店建立线上社区,让爱书人能够远程浏览珍本旧书,预约参观,甚至参与线上读书会。我不懂这些,林岸看着设计稿,眼神复杂,但看起来很。。。专业。我是UX设计师,陈曦轻声说,或许这就是我出现在这里的原因。两人相视一笑。那一刻,陈曦感到心中某种冰封的东西彻底融化了。5周五傍晚,陈曦提前完成工作,匆匆赶往书店。她心中有个计划——先用自己积蓄帮林垫付部分租金,再帮他建立线上平台吸引更多顾客。最优解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计算,而是包含了情感价值的复杂方程式。到达书店时,她却发现门口挂着Close牌子,里面灯光昏暗。推门进去,林岸正在打包最后一箱书。书店几乎已经清空,只剩下几个纸箱和那个还没修好的航海钟。你还是来了,林岸说,声音平静,我今天寄存了很多情绪,还以为你会领取到其中之一。陈曦愣在原地:你知道是我从第二次见面就大概猜到了,林岸苦笑,那种极致的虚无感,和你说设计被否定时的表情。。。还有,你腕带上的划痕很特别。陈曦下意识地遮住腕带。我父亲是心隅的早期用户,林岸继续说,小心包裹着一个钟表,他是心理学教授,相信科技能帮助人更好地理解情感。三年前的今天,他心脏病发去世。陈曦沉默地听着。我在他忌日那天,第一次使用他的心隅账户,随机领取到的就是你寄存的那份‘虚无感’。林岸抬头看她,我原本想体验父亲的世界,却意外走进了你的世界。陈曦感到心脏剧烈跳动。这不是她计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。所以我开始寄存一些我认为你可能需要的情绪:怀旧,宁静,专注。。。我想或许能帮到你,就像你那份虚无感意外地让我感到不那么孤独一样。陈曦终于开口:那你知不知道,心隅的匹配并非完全随机林岸皱眉:什么意思陈曦打开手机,调出一份她昨晚发现的隐藏协议:我昨天无意中发现了心隅的底层代码。它的算法会秘密匹配‘情绪频谱’互补的用户,旨在促成线下真实连接。我们的相遇,某种程度上是被设计好的。林岸怔住了,随即苦笑:所以连我们的共鸣都是被算计好的我不知道。。。陈曦的声音有些颤抖,我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,什么又是算法安排的。两人之间弥漫着沉重的沉默。最终,林岸轻声说:也许算法只是引子。就像书一样,媒介不重要,重要的是它传递的内容和引发的思考。他拿起一本包好的书递给陈曦,这是给你的礼物。陈曦接过,是一本《心是孤独的猎手》。我明天就离开这里了,林岸说,谢谢你的设计方案,虽然可能用不上了。陈曦看着几乎空荡的书店,感到一种真切的失落。这不是通过心隅领取到的情绪,而是源自她自己的内心。6陈曦一夜未眠。她在公寓里来回踱步,时而查看心隅APP上林岸寄存的那些情绪,时而翻看那本他送的书。最优解思维告诉她:让书店关闭是市场经济的自然结果,情感投入是不理智的。但另一种新生的声音反驳:有些价值无法用效率衡量。凌晨四点,她做了一个决定。周六清晨,林岸回到书店做最后清理。却发现门口站着几个人:陈曦,隔壁花店的老板娘,社区咖啡店的老板,还有几个常来的老顾客。这是林岸困惑地问。陈曦微笑着递给他一个平板电脑:我昨晚联系了一些人。我们有个提案。平板上是一个全新的岸畔书坊线上平台设计,已经不仅仅是概念,而是基本成型的网站。有在线浏览珍本书籍功能,虚拟书店漫游,还有众筹页面——已经有不少人承诺支持。我重新思考了‘最优解’,陈曦说,眼中有着不同以往的光彩,也许最高效的方式不是抛弃旧物,而是为新旧世界搭建桥梁。花店老板娘接着说:我们可以合作举办‘书与花’主题沙龙。咖啡店老板点头:我可以提供场地,现在书店客流量小,我们可以联合举办活动。林岸看着这一切,眼眶微红:我不知道该说什么。。。不用说,陈曦微笑,先从修复这家店开始吧。众人开始帮忙整理店铺,陈曦则拉着林岸到一旁:还有一件事。我查了心隅的算法,我们的匹配度高达97%,但不是因为算法聪明,而是因为我们本质上就是互补的人——你需要的正是我能提供的,反之亦然。林岸看着她,轻轻握住她的手:那么,这是最优解吗陈曦感受着掌心传来的温度,第一次不再需要通过腕带体验情感:这是比最优解更好的东西。窗外,城市依旧忙碌高效地运转着,但在这一隅,时间仿佛慢了下来,允许另一种可能性的存在。心隅腕带轻轻震动,显示着两人的心率正逐渐同步。但这一次,没有人需要查看屏幕上的数字,才能了解自己的内心。林岸的手指轻轻拂过陈曦的掌心,那触感既陌生又熟悉,仿佛他早已在无数次心隅的情绪共享中触碰过她的灵魂。书店里弥漫着尘埃和旧纸张的气息,阳光透过橱窗,将漂浮的微尘照得如同金粉。所以,林岸的声音很轻,几乎像是怕打破这一刻的魔法,我们是被算法算计了,还是被命运眷顾了陈曦没有立即回答。她的目光越过林岸的肩膀,落在那个尚未修复的航海钟上。钟摆静止,玻璃罩上有细微的灰尘,但它依然有着难以言喻的美。或许两者都是,她最终说道,手指微微收紧,回应着他的触碰,就像这些旧书和钟表——它们被时间磨损,被时代遗忘,但正因为有人愿意修复,它们才有了新的价值。门外,几位邻居和支持者已经开始忙碌。花店老板娘正在测量橱窗尺寸,计划如何布置花卉;咖啡店老板则在打电话联系可能的赞助人;两位老顾客小心地擦拭着书架上的灰尘。这一幕让林岸喉头哽咽。他守护这家书店五年,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孤独中坚持,从未想过会有这样一天——陌生人因着一个想法而聚集起来,为一个几乎注定要消失的地方争取生机。我需要告诉你一件事,林岸突然说,引着陈曦走向书店后方的小工作间,关于我父亲和心隅的关系。工作间里堆满了待修复的钟表和书籍,墙上挂满了各种工具。林岸从抽屉深处取出一个褪色的相框,照片上是一个与他面容相似的中年男子,站在一家心隅实验室前。我父亲不只是心隅的用户,林岸轻声说,他是心隅情绪采集系统的早期研发者之一。陈曦惊讶地睁大眼睛。他相信科技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情绪,但他始终担心商业化会扭曲这个初衷。林岸继续道,手指轻抚相框,去世前几个月,他常常提到心隅正在开发一种‘情感匹配算法’,说是为了帮助孤独的人找到共鸣。但他对此忧心忡忡,认为情感不应该被算法引导和设计。陈曦想起自己发现的那段隐藏代码:所以那个匹配系统。。。很可能是我父亲参与设计的原型的扭曲版,林岸点头,他去世后不久,心隅就被大公司收购,变成了现在这样。两人沉默了片刻,都能听到前厅传来的交谈声和忙碌声。我父亲常说,真正的情感连接应该像修复这些旧物,林岸最终打破沉默,拿起工作台上一个半拆解的老怀表,需要耐心、理解和尊重它原有的样子,而不是试图把它改造成别的东西。陈曦若有所思:所以心隅的问题不在于匹配,而在于它试图设计情感,而不是辅助情感。就在这时,她的心隅腕带轻微震动。陈曦下意识地瞥了一眼,发现是一条系统通知:检测到高匹配度情感连接,建议双方开启‘深度共鸣’模式。两人对视一眼,几乎同时摇头笑了。不如我们自己来定义什么是深度共鸣陈曦提议,伸手准备摘下腕带。等等,林岸阻止她,或许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些不同的事。他解释道:如果我父亲的设计理念是对的,那么心隅本应是一个工具,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,而不是替代或设计情感。陈曦思考着这个可能性:你的意思是。。。我们可以继续使用它,但是以我们的方式,林岸说,眼中闪着光,不追求最优解,而是追求真实的理解。就像修复这些旧物,接受它们的不完美,欣赏它们的独特历史和价值。前厅突然传来一阵欢呼声。两人走出去,发现花店老板娘已经快速布置起一个小型花艺展,将各类文学作品与相配的花卉组合陈列;咖啡店老板则搬来了一台咖啡机,正在试做书香特调;几位老顾客则在整理书籍,不时兴奋地分享着自己发现的珍本。看着这一幕,陈曦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涌上心头——这不是通过心隅领取的情绪,而是源自她自己的内心:一种温暖的、略带酸楚的希望感。她悄悄激活腕带,选择了记录当前情绪。那天下午,小小的书店里聚集了比过去五年都多的人气。社区Facebook群组里,有人分享了书店重生的消息;本地媒体听到风声,派了记者前来采访;甚至有位小众作家主动提出要在这里举办新书分享会。夜幕降临时,大部分人都已离开,只剩下陈曦和林岸坐在整理了一半的书堆中间,分享着咖啡店老板留下的三明治。我今天寄存了七种情绪,陈曦突然说,看着腕带上闪烁的微光,没有一次是为了管理或优化什么,只是为了记录。林岸微笑:我也寄存了几种。包括看到你坐在那堆书中间的样子时的那种。。。他顿了顿,寻找合适的词语,那种感激又害怕的感觉。害怕害怕这一切只是暂时的,害怕最终还是会失去,他坦诚道,声音轻柔,但我现在觉得,或许有些东西即使失去,也值得经历。陈曦点头,她理解这种恐惧。最优解思维告诉她,投资一个注定失败的事业是不理智的。但她的心——那颗她多年来试图用效率和逻辑来管理的心——却告诉她,有些价值无法用成败衡量。我下周开始休假,她说,甚至惊讶于自己的决定,我们可以全力修复这个地方,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。林岸看着她,眼中有着复杂的情感:你不需要这样做。你的工作,你的生活。。。我的工作教会我设计用户体验,但从未教我体验生活本身,陈曦打断他,语气坚定,或许这就是我需要学习的。窗外,城市的霓虹灯依次亮起,心隅腕带在陈曦手腕上微微发光,显示着她的心率:74次分,略有波动但稳定。她第一次觉得,这种波动不是需要管理的异常数据,而是活着的证明。要不要试试林岸突然提议,同时领取对方此刻的情绪不看标签,不问强度,只是感受。陈曦犹豫片刻,然后点头。两人同时点击腕带上的随机领取按钮。一股情绪涌来:希望中夹杂着恐惧,温暖中带着不安,还有一种奇异的确定感——就像在暴风雨中找到避风港,明知风雨仍在,却不再害怕被摧毁。陈曦抬头看林岸,发现他眼中有着相似的震撼。这就是你现在的感觉两人几乎同时问出口,然后又同时笑了。所以我们不需要算法告诉我们是否匹配,林岸轻声说,手指再次找到她的,我们已经在这里了。陈曦没有回答,只是握紧他的手。夜幕完全降临,书店里只亮着一盏老旧的台灯,在堆满书籍的桌子上投下温暖的光圈。在这个被数字化和效率主导的时代,这个小小的空间仿佛成了一个温柔的抵抗之地。而在这个夜晚,两个人的心跳,在安静的书店里悄然同步,不再需要任何算法或技术的辅助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