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阁

看书阁>三月暖和吗 > 第46章 刘板筋,在命运的磨盘中走出自己的路(第1页)

第46章 刘板筋,在命运的磨盘中走出自己的路(第1页)

暮色像一块被墨汁浸透的粗布,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漫过忧乐沟的山尖。

西沉的日头把最后一缕金红的光斜斜地打在老农会大院的青瓦上,碎成千万片金鳞,又顺着瓦檐的弧度滑下来,在墙根处聚成一汪暖黄,将墙角的青苔染成了琥珀色。

唯有那盘立在院当心的青石磨,像是从秦汉年间打捞上来的古董,任凭光影流转,始终泛着一层被无数双手、无数个日夜打磨出的冷光。

磨盘边缘的齿痕里嵌着陈年的谷糠与麦麸,在渐浓的暮色中若隐若现,像一行行被岁月磨损的铭文,诉说着祖辈们的晨昏。

我站在磨盘旁的老槐树下,槐树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,像条巨大的乌龙,几乎要缠上院门口的石狮子。

那对石狮子是道光年间的物件,耳朵已经被顽童摸得溜光,嘴里的石球却依旧能灵活转动。

指尖捻着一片刚落的枯叶,叶脉在指腹下硌出细密的纹路,那纹路竟与祠堂里陈家祖传的族谱上的世系图有几分相似——主脉粗壮如主干,支脉纤细似旁系,仿佛每一道褶皱里,都藏着陈家百年的宿命。

风从沟口的方向吹进来,卷起地上的碎草叶与蒲公英的绒毛,打着旋儿撞到磨盘上,发出“沙沙”的轻响,像是列祖列宗在耳边低语,提醒着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往事。

爷爷与大伯的生卒年月在脑海中排开,像两串被命运穿起的念珠,颗颗都浸着苦水与血痕。

二十年,爷爷从诞下父亲到大哥出世,是一个轮回。

那年爷爷在祠堂的供桌前烧了三炷香,香灰落成个奇怪的形状——像条盘着的蛇,族里的老瞎子用枯瘦的手指摸了摸,摇着头说“是福是祸,二十年见分晓”。

谁曾想,大伯作为幺房长子长孙,在爷爷咽气的那一刻,竟也跟着断了气。

当时守在床边的三叔后来说,大伯走的时候,眼睛瞪得圆圆的,死死盯着房梁上的燕窝,指关节抠进床板的木纹里,像是在跟什么无形的东西较劲,直到最后一口气咽尽,手指才慢慢松开。

乡野间都说大伯是“替先灵镇宅”,是陈家的“守护神”,可我清楚,那是用骨血镇压了泪泉下的邪祟。

父亲攥着我的手,指节都捏白了,枯槁的皮肤下青筋暴起,断断续续地说:“月泉……月泉底下有东西……是水祟……你大伯他……是用命换了我们二十年安稳……”

他咳了口血,溅在我的手背上,滚烫如烙铁,“记住……青铜令牌……要戴在身上……”

那泓名为月泉的活水,在大伯死后果然整整沉寂了二十年,泉眼周围长出半人高的茅草,连最耐旱的荆棘都不肯往那儿扎根,仿佛那片土地被下了无声的禁令,恰与大哥在世的时长分毫不差。

大哥走的那年,怪事就来了。

先是山涧里的月泉突然复涌,半夜里水流声在寂静的山坳里听得格外清晰,时而像新寡的妇人在哭丧,时而像饿狼在磨牙吮血。

村里的老人们都说“泉眼醒了”,家家户户在门槛上撒灶灰,在门楣上挂桃木剑,生怕不干净的东西进了门。

从此,每十年的秋分前后,泉眼便会涨水三尺,水色发暗如墨,带着股铁锈与腐殖土混合的怪味,而陈家幺房的男丁,总会在那几天离奇离世。

父亲是在挑水时失足跌进井里的,井水明明只到膝盖,却像有只无形的手按住他的后颈,让他没能挣扎起来;

二叔在打谷场上被自家的黄牛撞断了肋骨,那黄牛平时温顺得像只猫,那天却突然红了眼,撞完人就一头撞死在石碾上;

三叔更蹊跷,在屋里睡觉,屋顶的椽子毫无征兆地掉下来,正好砸在他胸口,那椽子是新换的松木,事后检查,切口平整得像是被刀锯过……

如今祠堂的族谱上,幺房嫡系的男丁栏里,只剩下我陈九的名字,那名字旁的朱印,红得像血,像是在纸上跳动。

下一个十年之期,就在三年后的秋分。

我掐着指头算过,那天是寒露,按老黄历说“不宜远行,忌见水”,可月泉的水,怕是躲不过去的。

就像庄稼躲不过季节,人躲不过宿命。

我望着远处山坳里隐约可见的泉眼方向,那里的水流声此刻正随着山风飘来,时而呜咽时而湍急,像支没有章法的哀乐。

村里人说那是“地府的护佑”,可这护佑带着獠牙——小时候跟着父亲去泉边祭拜,我亲眼看见水面上漂着一层细碎的白泡,密密麻麻,像是无数张嘴在呼气,父亲说那是“先祖在喘气”,是他们的魂魄被困在泉底,不得安息。

每一滴泉水里,都沉着陈家男丁的魂魄。

是让这诅咒在我这里画上句点,还是能在劫数来临前勘破天机?

我摸了摸腰间祖传的青铜令牌,令牌上刻着“镇水”二字,笔画遒劲,像是用剑凿上去的,边缘已经被历代传人磨得光滑,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往上爬,似有先祖的目光穿透百年,落在我肩上,沉甸甸的,带着千钧的期许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身后传来一阵踉跄的脚步声,邱癫子正扶着老槐树摇晃,像株被狂风抽打的芦苇。

他早上出门时还精神矍铄,青布褂子浆得笔挺,能照见人影,褡裢里装着罗盘和黄纸,步伐稳健如松。

此刻却眼泡浮肿,眼下乌青如墨,脚步虚浮得像踩在棉花上,连带着背上的褡裳都歪歪斜斜,露出里面装着的半块干硬的麦饼,饼上还留着牙印,想来是匆忙间咬了几口。

“邱先生,您这是……”我上前想扶他,袖口刚碰到他的胳膊,就被他猛地摆手躲开,动作里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。

“别碰……《蜂花柬》在闹腾。”他声音发飘,像被风吹散的烟,眼神却亮得吓人,瞳孔里像是有两团鬼火在跳,“汪家那两个娃,千真万确,是汪大爷的亲骨肉。

那眉眼,那神态,错不了!”

这话像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潭水,在我心里激起千层浪。

汪大爷在忧乐沟住了四十多年,娶了个哑妻,两口子住在村西头的泥坯房里,门前种着两畦青菜,一畦菠菜,打理得井井有条。

村里人都传他“无后”,连祠堂的族谱上汪家那一页,都在“子嗣”栏里写着“膝下空虚”,墨迹都快褪成了灰色,像层将剥落的痂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