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光照在麻线上,能看见细密的菱形编织,那是汪家祖传的“八卦编法“,如今却成了偷鱼的罪证,麻线末端还系着一小块红布,是汪家用来辟邪的。
老渔猫子蹲在堰边抽旱烟,烟锅敲得石头当当响,烟杆上嵌着的玛瑙烟嘴已被磨得发亮,烟嘴内侧刻着“渔“字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“姓龙的,别给脸不要脸!这堰塘养肥了多少代人?“
家父蹲下身,捡起一片银鳞,鳞片上还带着昨夜的露水,露水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,像谁撒了把碎玻璃。
“老叔,这堰塘是活水,养的是鱼,也是人心。你家老三去年在堰边摔断腿,是谁连夜背他走三十里山路看大夫?又是谁垫付了三吊药钱?“
烟锅在老人指间一颤,火星溅落在青石板上,如散落的叹息,有几颗火星落在他补丁摞补丁的裤腿上,烫出了小洞。
远处传来脲桶的咳嗽声,伴着模糊的吟唱:“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。。。。。“
歌声在堰面上回荡,惊起一群白鹭,翅膀掠过水面时荡起圈圈涟漪,那涟漪扩散到堰边,倒映着天边残月,月轮缺了一角,像被谁咬了一口,月宫里的桂树影子也歪歪扭扭。
黎杏花在梨树下站至三更,露水浸透了绣花鞋尖,鞋面上的并蒂莲刺绣已被露水洇得发暗,丝线间的银线绣线也失去了光泽。
她想起家父说过,豆腐堰的水看似平静,底下却有三道暗渠,正如人心藏着不为人知的褶皱,暗渠里有淤泥,有怪石,还有不为人知的鱼。
回到院内,汪二爷已在石桌上摆了两杯热茶,青瓷杯口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两人之间的沉默,茶杯上的云纹在热气中若隐若现,像真的云在杯口飘动。
“嫂子,“他推过茶杯,“大哥今早天不亮就去了镇上,买了匹月白色的杭缎,说要给你做新裙。“
黎杏花望着杯中浮沉的碧螺春,茶叶舒展如舟,有一片茶叶沉在杯底,像一叶扁舟搁浅在沙滩。
她忽然想起,嫁入汪家那年,母亲曾塞给她一个锦囊,里面装着用红布包好的求子偏方,叮嘱“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打开“。
如今锦囊已褪色成浅粉,边角磨出了棉线,偏方却始终未派上用场,静静躺在妆奁深处。
那偏方上写着“春分日取梨花蕊与雪水同煎“,如今想来,竟与峨眉山的雪水遥相呼应,仿佛命运的隐喻。
她曾在春分那日收集梨花蕊,雪水却在瓦罐中结了冰,如同她从未实现的期盼,瓦罐上还留着她指甲的划痕,是等雪水融化时焦急留下的。
“老二,“她忽然开口,声音平静如堰塘春水,“明日陪我去趟新郎官姑姑家。“
汪二爷抬眼看她,见她眼中没有怒意,只有历经寒霜后的清澈,鬓边碎发被夜露打湿,贴在苍白的脸颊上,像几片凋零的梨花,发梢还滴着水珠,落在石桌上,像标点符号。
“有些话,该让他们知道——求子无果非我之过,夫妻情分也非子嗣可衡量。“
此时东方泛起鱼肚白,老黄牛在棚里打响鼻,声音在寂静的院子里格外清晰,惊起了檐下的燕子,它们扑棱着翅膀飞向梨树林,翅尖掠过梨花时带下几片落英,落英飘进院内,落在石桌上的茶盏里。
黎杏花望着燕子飞去的方向,想起年轻时与汪大爷一起看燕筑巢,那时他说“燕子双飞,定有后福“,如今燕巢已换了几代,她的腹中却始终空寂,只有腰间的绣花荷包随着呼吸轻轻起伏,荷包里装着一枚铜锁,是求子时从庙里求来的,如今锁已生绿锈。
黎杏花走向正房,路过汪大爷窗前,见他正对着桌上的杭缎发呆。
月白色的布料摊开在木桌上,折痕像一弯未圆的月,布料边缘还留着绸庄的标签,上面写着“杭州瑞蚨祥“,标签上还有价格印章,是一两二钱银子,相当于汪大爷半个月的工钱。
“当家的,“她轻声唤道,“今日陪我去豆腐堰看看?家父新育了锦鲤苗。“
汪大爷猛地抬头,眼中闪过惊喜,随即又黯淡下去,像油灯添了油却又被风吹了一下,惊喜是油,黯淡是风。
“我。。。。。。“
黎杏花推门而入,拿起杭缎,指尖划过冰凉的布料,布料上还带着镇上的尘土味,尘土里有车马的味道,有集市的味道。
“家父说,锦鲤性旺,或能助我们心境通达。“
窗外梨花簌簌落下,有一瓣飘在杭缎上,如落雪,她忽然想起,当年汪大爷送她的定情信物,正是一块月白色的帕子,上面绣着并蒂莲,如今帕子边角已磨出毛边,却仍被她珍藏在箱底,帕子的一角还绣着汪大爷的小名“狗剩“,那是她偷偷绣上的,如今想来,竟成了两人之间最亲昵的秘密,帕子上还有一块茶渍,是婚后第一个中秋,汪大爷喝茶时不小心洒上的。
正午的豆腐堰波光粼粼,家父戴着竹编草帽蹲在堰边,草帽边缘晒得发白,帽檐上还插着一根野鸡毛,是赶鸟用的。
手中竹勺正撒着玉米面,玉米面落在水面,引来锦鲤争食,锦鲤的嘴一张一合,像在说话。
汪家三兄弟远远站在柳树下,老渔猫子拄着枣木拐杖,拐杖头雕着鱼纹,已被磨得光滑,鱼眼处的凹痕里积着泥垢。
“爹,“我哥递过渔网,网眼疏朗如星,网绳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,露珠在阳光下像串珍珠,有几颗露珠落在我哥的手背上,他下意识地揉了揉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“汪家那几个又来了。“
家父接过渔网,网角系着一块红布,那是用来辟邪的,红布在风中飘动,像一面小旗。
“让他们看。“
黎杏花与汪大爷并肩走来,月白色裙摆拂过草尖,惊起几只蓝蜻蜓,蜻蜓翅膀在阳光下透明如纱,翅膀上的纹路像小网。
老渔猫子冷哼一声:“哟,汪大奶奶有空赏鱼?“
黎杏花停步,从竹篮里取出蒸熟的玉米面,金黄的粉末落在掌心,带着谷物的甜香,还有点烫手。
“家父说,鱼饿了知道觅食,人饿了却易失了分寸。“
她将玉米面撒入水中,数十尾锦鲤争相跃起,鳞片在阳光下如碎金闪烁,其中一尾红鲤跃出水面,尾鳍划出优美的弧线,溅起的水花落在她裙角,如撒了把碎银,水花里还有细小的水珠,落在裙角的绣花上,像缀了些小珍珠。
这些锦鲤是家父从杭州西湖引进的品种,背鳍上有金色斑纹,游动时如水中火焰,尾鳍展开时似凤羽,为沉寂的豆腐堰添了几分生气。
家父曾说,这锦鲤名为“火麒麟“,寓意火旺家兴,如今看来,竟似在映照她与汪大爷枯寂的生活中燃起的新希望,希望虽小,却在水中游动。
“当年我与你大哥求子,走遍千山万水,“她声音不大,却被风送到堰边每个人耳中,风带着堰塘的水汽,湿润了她的眼角,有一滴水珠落在嘴角,是咸的。
“从峨眉山的尼姑庵到青城山的道观,喝的药汁能装满一缸。青城山的道长曾说,求子如养鱼,心躁则水浊。如今才知,有些事如堰塘养鱼,急不得,也怨不得。“
她望向老渔猫子,老人眼中的锐利渐渐软化,脸上的皱纹在阳光下显得更深,像堰塘底的裂纹,那是常年水下劳作留下的痕迹,额头上的皱纹像水波纹,一道叠一道。
“您老这辈子水里来水里去,可知堰塘最忌贪心?网眼太密,连鱼苗都捞尽,往后还有何鱼可捕?正如求子心切,反失了夫妻情分。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