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阁

看书阁>放水的好处 > 第35章 汪大爷:涸泉之困与梨林夜思(第2页)

第35章 汪大爷:涸泉之困与梨林夜思(第2页)

如今镯子冷得像冰,贴着皮肤,却暖不了心。

门“吱呀“开了条缝,煤油灯的光晕漏出来,照亮汪二爷半边脸,眼下的青黑如墨,像被人打了一拳。

白天在集市上的精明干练此刻荡然无存,眼中只剩疲惫与警惕,像一只受惊的狐狸:“就为这事?“

黎杏花注意到他领口的盘扣未系,露出古铜色的锁骨,喉结在灯光下滚动,她连忙移开目光,落在他身后屋内的八仙桌上,桌上放着半壶酒和两个酒杯,其中一个杯口有淡淡的口红印,颜色是镇上胭脂铺卖的“醉海棠“,她心头一紧,故作镇定:“二爷就行行好,告诉我吧,深更半夜的。。。。。。“

她的声音忽然软下来,像春日柳条拂水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哀求,“你大哥好歹是村里的体面人,被人如此作践,我这当嫂子的岂能不管?“

汪二爷避开她的目光,望向院角的老花椒树,花椒刺在月光下闪着寒光,像无数细小的刀,扎得他眼睛生疼:“嫂子还是别问了,知道了心里更难受。“

黎杏花上前一步,袖口滑落,露出皓白的手腕,腕上的玉镯碰在门框上,发出清越的声响,那是她母亲的陪嫁,玉质温润,曾被母亲摩挲了二十年:“到底怎么回事?他好端端的,为何要把自己灌醉?“

她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急切,月光下,她眼中的水光让汪二爷心头一震,仿佛看到了五年前那个在梨树下接过他大哥递来梨花的新妇,那时她眼中的光,比天上的星子还亮,而不是此刻这般布满血丝,像被泪水泡过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“他想去闹新房,“汪二爷叹了口气,声音被夜风揉碎,散在院子里,像一地碎玻璃,“被新郎官的姑姑拦住了。“

“凭什么?“黎杏花的声音陡然拔高,惊飞了屋檐下的燕子,翅膀扑棱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,像两面小鼓在敲,“闹新房是规矩,多少人进去讨喜,为何独独拦他?“

“那老婆子说话直,“汪二爷顿了顿,声音低下去,像沉入井中的石头,每一个字都带着寒意,井水漫过他的头顶,“她说。。。。。。说大哥没子嗣,进去怕冲了喜气,还说连自家炕头都捂不热,凑别人家的热闹做什么。。。。。。“

话音未落,黎杏花如遭雷击,踉跄着后退半步,手撑在门框上,指甲掐进木头里,木屑扎进指缝,疼痛却比不上心口的钝痛。

那疼痛像一把生锈的剪刀,在她胸腔里绞动,夜风吹过,她披散的发丝遮住半张脸,看不清表情,只有肩头在微微颤抖,像秋风中的落叶。

墙角的蟋蟀突然噤声,整个院子陷入死寂,只有老花椒树在风中发出“沙沙“声响,像在低声叹息,又像在嘲笑这对夫妻的困境。

她想起去年隔壁王小子娶亲时,汪大爷挤在人群里闹新房,回来时口袋里装满了喜糖,笑着往她手里塞,那时他的眼睛多亮啊,像含着两颗星子,哪像现在这样,总是布满红血丝,像熬了整个冬天的灯油。

“他就为这话。。。。。。“黎杏花的声音嘶哑,像被砂纸磨过,每个字都带着裂痕,“就把自己灌成那样?“

汪二爷点点头,从怀里摸出半块喜饼,饼已被攥得发软,上面还沾着暗褐色的酒渍,散发着甜腻与辛辣混杂的气味,像极了他们这对夫妻的生活——甜是初婚时的许诺,辣是现实的磋磨:“他喝光了半瓶白酒,还是我把他背回来的,路上直喊我没本事。。。。。。“

他顿了顿,看着黎杏花苍白的脸,又补了一句,声音低得像耳语,“嫂子,大哥心里苦,他不是躲着你,是躲着自己。“

黎杏花扶着门框站稳,指甲深深掐进掌心,疼痛让她找回些许清醒,掌心已被掐出月牙形的血痕,血珠渗出来,滴在青石板上,像落了一滴朱砂,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红。

她想起白天在村口,王二婶指着她的背影与李寡妇私语,嘴角的笑纹里藏着刻薄,见她走近便突然噤声,眼神躲闪,像见了鬼;

想起婆母每日端来“求子汤“时,眼神里的失望像针一样扎人,那碗汤总是熬得太稠,喝下去胃里像压了块石头,婆母却在一旁催促:“快喝,趁热喝了才管用“,那语气像在喂牲口;

想起汪大爷越来越沉默的夜晚,背对着她,连呼吸都透着疲惫,有次她半夜醒来,看见他坐在窗前抽烟,烟头的光在黑暗中明明灭灭,像他欲言又止的叹息,她想开口安慰,却不知从何说起,只能把话咽回去,像咽下一口黄连。

原来丈夫的酗酒,不是被人灌醉,而是被这无处诉说的屈辱灌醉,被世俗的指指点点灌醉,被“无后“的罪名灌醉。

一个男人,在农耕社会里,“无后“意味着断了香火,是比天还大的罪,新郎官姑姑的话,像一把钝刀,割破了他最后一层尊严,露出底下血淋淋的伤口。

汪大爷的“干打雷不下雨“,不是生理的障碍,而是尊严被碾碎后的自我放逐。

他不是不想,是不敢,是被“无后“的枷锁压得抬不起头,连亲近妻子都成了一种负担,生怕再次面对失败的羞辱。

那些夜夜枯坐的油灯,那些欲言又止的叹息,都是他无声的崩溃,如同梨树林在暴雨中折断的枝桠,表面平静,内里早已断裂,只是无人看见那断裂处渗出的树汁,像无声的泪。

“老二,“黎杏花忽然开口,声音平静得可怕,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像寒风中的烛火,随时可能熄灭,“你大哥不是没本事,是心里苦。“

她抬起头,月光照亮她脸上未干的泪痕,像落了一层霜,睫毛上的泪珠折射着微光,像碎了一地的星子,“明日我去趟新郎官姑姑家,有些话,得说清楚。“

她不是要去吵架,而是要去说清楚,汪大爷不是没本事,只是被世俗的偏见伤透了心,那些说他“干打雷不下雨“的人,何曾见过他深夜在梨树下独自抽烟的模样,何曾听过他醉酒后喊出的“我没本事“。

汪二爷看着她,忽然发现这个平日里柔弱的嫂子,此刻眼中竟有了几分刚毅,像梨树林在寒冬中挺立的枝干,虽覆着雪,却透着韧劲,那是他从未见过的光芒。

他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有过意气风发,却在生活的磋磨中渐渐变得油滑,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,而黎杏花,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,竟还能保有这份勇气,像一颗被埋在土里的珍珠,虽蒙着尘,却依然发光。

老花椒树在风中摇曳,发出“沙沙“声响,像是在为她即将到来的“讨伐“伴奏,也像是在为这个家庭的困境悲鸣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他张了张嘴,想说些什么,最终只是叹了口气:“嫂子,夜深了,回去歇着吧,明日我陪你去。“

黎杏花没有回房,而是独自走到院外的梨树林。

春夜的梨花开得正盛,月光下如覆了一层雪,万千梨花在枝头静默,暗香浮动,带着一丝清苦,像极了她此刻的心境,也像极了汪大爷沉默的眼泪。

梨树是前朝隐士所植,脲桶说过,每至月夜,梨花能照见人心,那隐士当年也是因情所困,才在此植梨百株,以花寄意。

她想起初嫁时,汪大爷曾在梨树下为她簪花,那时他还是个健壮的青年,眼睛亮得像晨星,说“杏花配杏花,一辈子都不差“,话音未落,一朵梨花落在她发间,他伸手替她取下,指尖擦过她的耳廓,烫得她脸颊绯红,那时的他,扛起百斤谷袋不喘气,看她的眼神里全是光,哪像现在这样,眼神里只剩疲惫和躲闪。

她伸手抚过粗糙的梨树皮,树皮上的纹路像岁月的刻痕,沟壑里还嵌着去年的梨花瓣,被雨水泡得发白,像一张张褪色的纸片。

忽然意识到,求子的执念像一张无形的网,困住了她,也困住了汪大爷。

当生育成为唯一的价值标准,爱情早已在一次次失望中消磨殆尽,剩下的只有责任和压力,像犁地的牛,被鞭子抽打着往前走,却忘了为何出发,忘了犁地不仅是为了收获,也是为了走过那片土地。

汪大爷的“无能“,何尝不是这张网勒出的伤痕?

那些偏方、那些求神拜佛,早已不是为了孩子,而是为了对抗世俗的眼光,为了守住最后一点尊严,却在不知不觉中,把彼此推得更远。

远处传来脲桶的咳嗽声,伴随着模糊的吟唱:“忧兮乐所伏,乐兮忧所倚。。。。。。“

黎杏花心中一动,望向梨树林深处,月光透过花瓣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像一幅被风吹动的水墨画。

她忽然明白:真正的困境不是无子,而是在世俗的标准里,迷失了彼此。

婚姻的本质不该是传宗接代的工具,而是两个人相互扶持的旅程,是梨树下的并肩,是困境中的相望,是知道彼此的伤疤,却依然选择拥抱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