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围的人都屏住了呼吸,直到这一刻,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赞叹声。
那掌声如同雷鸣,经久不息,表达着人们对汪二爷精湛技艺的敬佩和赞叹。
人群中,有人高喊“好刀工”,还有人吹起了口哨表示佩服。
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激动地说:“我活了这么大岁数,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精准的刀工,真是大开眼界啊!”
一位屠户激动地说:“这刀工,简直出神入化,我算是大开眼界了!”
他从事屠户行业几十年,深知这“一刀准”的难度,对汪二爷的技艺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矮大娘眼中闪过一丝赞赏,她从挂钩上取下并及时递上一根用梭草搓成的腕子索。
那腕子索是她早就准备好的,知道买肉后需要用它来捆绑,展现出她的细心和周到。
那腕子索虽由普通梭草制成,却编织得结实紧密,透着一股自然的质朴气息。
梭草是龙王镇常见的植物,韧性好,适合编织各种用具,这腕子索的编织手法独特,既美观又实用,能牢牢地捆绑住肉块。
汪二爷右手放下刀,他那指甲修剪得整整齐齐的手指,与矮大娘的纤手轻轻触碰,传递腕子索的过程自然而流畅。
那触碰如同电流般短暂而有力,却蕴含着丰富的含义,是技艺的交流,也是情感的共鸣。
这一触碰,没有丝毫的暧昧,却仿佛蕴含着一种无声的交流,是对彼此技艺与品格的认可与尊重。
在这一刻,他们不再是卖家与买家,而是两位技艺精湛的行家,通过这短暂的接触,表达着对彼此的欣赏。
汪二爷锋利却又沉稳的气息,与矮大娘从容优雅的气质相互交融,却又各自鲜明,如同两种不同的光芒,在这一刻交相辉映。
他的气息中带着屠户特有的果敢和力量,而她的气质中则透着智慧和从容,两者相互补充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和谐。
他年纪虽轻,却表现得极为镇定,没有丝毫慌乱,动作似有意似无心,如幽灵般轻盈,了无痕迹。
这份镇定并非与生俱来,而是在无数次的实践中磨练出来的,让他能在各种场合都保持从容不迫。
腕子索顺利交接,汪二爷不紧不慢地掂量了一下,口中吐出:“两钱!”
这两钱是腕子索的重量,他在计算肉的重量时会将其扣除,确保给顾客的肉足斤足两,展现出他的诚信。
周围几十双眼睛紧紧盯着,却无人提出异议,毕竟这肉还泡了水,才有这般重量,仿佛一切都在情理之中,又像是被某种无形的规则所掌控。
人们都知道汪二爷的诚信,相信他不会在重量上做手脚,这是他多年来积累的信誉。
此时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肉香,不知从何而来,不知不觉中掩盖了两人之间那微妙而又珍贵的默契。
这肉香清新而浓郁,仿佛是对刚才那场精彩技艺展示的最好奖赏,也让集市的氛围更加温馨。
汪二爷将腕子索套上,把肉挂在小抬秤钩子上一称,直接把秤号索移到五斤处,秤杆高高翘起,稳稳站住,再往后稍微拨了一点,秤杆立即四平八稳,连腕子索在内,恰好五斤零五钱!
这精准的称量,再次展现出他的高超技艺和对重量的精准把握,让周围的人再次发出惊叹。
秤砣在晨光的照射下,闪烁着古朴的光泽,仿佛见证了无数次这样精准的交易。
秤杆上的刻度清晰可见,每一个星点都代表着一定的重量,是公平交易的象征,也见证了龙王镇集市的繁荣与诚信。
围观的人群中,有人惊叹道:“这汪二爷,果然名不虚传,这一刀准的本事,怕是龙王镇独一份儿了!”
还有人说要拜汪二爷为师,学习这精湛的技艺,希望能将这门绝技传承下去。
一位年轻人更是激动地拉着汪二爷的手,说道:“师傅,您就收了我吧,我想学这本事!”
他的眼中充满了渴望和真诚,愿意为了学习这门技艺付出任何努力。
周围的人群发出阵阵惊叹,赞叹声此起彼伏,如潮水般涌来。
这些赞叹声是对汪二爷最好的肯定,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的决心。
“一刀准“的技艺果然名不虚传!
在这惊叹声中,一场关于猪肉的交易,在“囋言子“的独特氛围中落下帷幕,却也让众人再次领略到龙王镇独特的文化魅力。
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买卖,更是一次文化的展示和传承,让人们感受到了龙王镇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而矮大娘与汪二爷之间,通过这场交易,也仿佛达成了一种无声的默契,这或许就是“囋言子“文化的神奇之处,在你来我往的言语交锋中,在精湛技艺的展示与欣赏中,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传承着这片土地的智慧与风情,让龙王镇的故事,在岁月的长河中,不断延续,愈发精彩。
此刻,阳光已经完全驱散了薄雾,洒在集市的每一个角落,为这场充满智慧与技艺的交易画上了完美的句号。
阳光温暖而明媚,照亮了人们的笑容,也照亮了龙王镇美好的一天。
集市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,吆喝声、谈笑声再次响起,新的故事仍在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上不断上演。
每一个摊位前都人来人往,充满了生机与活力,展现出龙王镇集市的繁荣景象。
汪二爷望着矮大娘远去的背影,心中满是自豪与喜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