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阁

看书阁>放水的后果 > 第17章 豆腐堰,二十四亩大小的方塘(第6页)

第17章 豆腐堰,二十四亩大小的方塘(第6页)

在庄严肃穆的鼓乐声中,他开始讲述豆腐堰的故事;

从百年前这里作为祭祀水神的圣地,到如今村民们与它结下的深厚情缘;

从自己与神秘女子的相遇,到众人共同探索发现的奥秘;

从堰水灌溉带来的丰收,到大家如何齐心协力保护堰塘;

每一个故事都被他娓娓道来,声音中饱含深情,时而激昂,时而低沉,听得村民们心潮澎湃。

台下的村民们静静聆听,老人拄着拐杖,年轻人抱着孩子,孩子们坐在地上,眼神中满是向往与自豪;

这些故事早已融入他们的血脉,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;

他还会在大典上展示村里年轻人在豆腐堰周边的研究成果;

那些记录着水位变化、生态数据的图表,用毛笔写在宣纸上,贴在木板上供人观看;

以及绘制精美的豆腐堰四季画卷,春天的芦苇,夏天的荷花,秋天的野鸭,冬天的雪景,栩栩如生。

都在诉说着大家对这片水域的热爱与守护;

在他的讲述中,豆腐堰的故事不断丰富和发展,成为了村里世世代代的精神财富;

他知道,自己与豆腐堰的故事,将如同岸边的果树,年复一年,生生不息,在这片土地上永远流传,激励着后人去探索、去守护这片神奇的土地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随着时间的流逝,老矮子的故事也成了豆腐堰传说的一部分,与那些古老的神话交织在一起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,去追寻那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;

而他编写的关于豆腐堰的书籍,也在不断完善,由最初的薄薄几页纸,变成了厚厚的三大本,用线装订着,保存在村祠堂里,供后人查阅。

书中不仅有丰富的传说故事、详细的研究数据;

还新增了许多村民们与豆腐堰之间的感人故事:李大叔如何在堰边救起落水的孩子,王大婶如何用堰水治好重病的丈夫,孩子们如何在堰边嬉戏成长;

这些故事或温馨,或惊险,每一个都凝聚着大家对这片土地的深情。

老矮子常常带着孩子们在豆腐堰边漫步;

教他们辨认不同的水生植物——菱角的叶子是三角形的,芡实的叶子像圆盘,讲述每种植物背后的故事——芦苇可以编席子,蒲草可以做香包;

当孩子们好奇地询问水中是否真的住着神灵时,他会笑着说:“神灵或许真的存在,他就住在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里;

住在每一滴清澈的水中,住在每一个守护它的人心中。“

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,眼中闪烁着对未来探索的光芒。

在老矮子的带领下,村里还成立了“护堰队“,队员从最初的五人发展到三十多人;

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,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,都自愿加入其中,不求回报,只为守护这片养育他们的水域;

他们定期清理堰边的垃圾,打捞水面的杂物,监测水质变化,记录水温、PH值等数据,守护着豆腐堰的生态环境。

每到夜晚,堰边的灯笼亮起,红光、黄光在水面映出晃动的影子,护堰队员们巡逻的身影在灯光下忽隐忽现,宛如守护这片水域的精灵;

他们的脚步声轻而坚定,像是在与堰塘对话,诉说着守护的决心。

多年后,当老矮子白发苍苍,背也驼了,走路需要拄着拐杖——那是用老梨树上的枝桠做的,他依然会坐在豆腐堰边的老梨树下;

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照在他脸上,暖洋洋的,他望着这片承载了他一生回忆的水域,水面平静如镜,倒映着他的身影;

微风拂过,树叶沙沙作响,仿佛在诉说着那些逝去的岁月——他第一次下水的笨拙,与汪家兄弟的嬉戏,那个月夜的相遇,暴雨中的奇迹。

他知道,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,而豆腐堰的传奇,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延续;

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一盏明灯,指引着世世代代的人,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;

堰边的石碑上刻着他晚年写的话:“水养人,人护水,代代相传,生生不息。“

风吹过石碑,仿佛在重复着这句话,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。

男人的世界很武侠,真正会武之人,在不开武馆,又没有镖行的时代,如何在乡村立足呢?他们以何为生?武功能带来些什么?又带给社会些什么?这是小说,不是一一回答这些的场所。但却能给他们编排上一些可能,使他们有点用武之地。

豆腐堰的得名很简单,就是四四方方像豆腐干,以下老矮子能‘吃到豆腐’是个故意安排的巧合。

喜欢水不暖月请大家收藏:()水不暖月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