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阁

看书阁>放水的后果 > 第37章 鱼猫子 汪家四父子(第1页)

第37章 鱼猫子 汪家四父子(第1页)

暮春的晚风卷着豆腐堰的水汽,掠过汪家大院斑驳的砖墙上青苔密布的瓦当,将堂屋里的煤油灯火苗吹得明明灭灭。

八仙桌上摆着半壶冷酒,四个粗陶碗沿沾着昨夜的酒渍,碗底残留的沱江头曲在灯光下泛着琥珀色光晕,如同凝固的岁月。

汪大爷捏着旱烟杆的手指关节发白,烟锅在青石板上磕出沉闷的声响,烟灰簌簌落在他补丁摞补丁的裤脚上——那裤脚还沾着去年偷鱼时的淤泥,在油灯下显出深褐色的斑纹,宛如一幅模糊的水下地图,记录着三十年的渔猎轨迹。

“整整三十年,豆腐堰的鱼汛就没断过咱家的竹篓,“他望向窗外,堰塘的水在月光下泛着冷光,水面上漂着几片淡粉色的桃花,曾是他们撒网的天然坐标,“如今倒好,一张承包合同就把水面封了?“

老三汪三爷抄起酒碗灌了口,酒液顺着嘴角淌进衣襟,布衫上缝补的针脚在灯光下清晰可见——那是他媳妇阿翠用老式缝纫机踩出的细密线迹,针脚间还留着去年捕鱼时溅上的鱼鳞碎屑,在灯火下闪着微光。

“爹,要不咱夜里下网?“他的声音压得很低,却被穿堂而过的夜风撕得断断续续,“趁那姓陈的摸不清门道,咱走龙须沟暗渠,打个三更到五更的时间差,用追鱼术把鱼群往蟹眼泉赶——您忘了去年咱就是在那儿捞了半篓子鳜鱼?“

“糊涂!“老二汪经纬一巴掌拍在桌上,震得酒壶里的余酒晃出壶口,在桌面上积成一小滩琥珀色的水迹,宛如微型堰塘。

“没见他带回来的帆布包都沾着省城水泥厂的灰?“他指着梁上悬挂的八卦渔网,网绳上还留着去年暴雨夜捕鱼时勒出的深痕,绳结处缠着的符绳已被水泡得发白,那是用沱江鱼骨粉浸染的祖传符绳,如今符纹模糊,只剩岁月的痕迹。

“听说他在外面跟水利专家学了三年,县图书馆的《堰塘考》拓片都被他借走了,连光绪二十三年的水文记录都抄了副本,堰塘底下三道暗渠都画了剖面图,标着水流速、含沙量和水压指数,咱那水下扎网的老法子,怕是刚下水就被算透了。“

老渔猫子——汪家老爷子,从喉咙里咳出一口浓痰,浑浊的眼珠盯着梁上悬挂的鱼干,干枯的鱼眼空洞地注视着屋内的愁云。

“投毒?“他用烟杆戳了戳地面,青石板上立刻出现几个烟灰黑点,宛如散落的鱼卵,“堰塘通着四十里河道,毒死了鱼,下游的稻田谁来灌?县水利局能饶了咱?民国二十三年,你爷爷就因为往河里倒了半筐鱼藤根,蹲了三个月班房,出来时腰都直不起来,连撒网的力气都没了,这教训还不够?“

他顿了顿,枯树皮般的手指摩挲着枣木鱼篓上模糊的刻痕,那是祖上用刻刀凿出的“渔不捕尽“四字,如今只剩被岁月磨平的浅淡凹痕,如同被贪欲抹去的良知,“再说,前几日我看见他在堰塘边埋了三截竹筒,竹筒口盖着竹笠,怕是早布下了听水的耳朵,咱水下的动静,他在岸上听得一清二楚。“

老四汪四豹年轻气盛,蹭地站起来,板凳腿在青石板上划出刺耳的声响,惊飞了梁上栖息的燕子。

“那咱炸鱼!“他从裤兜里掏出半块皱巴巴的雷管包装纸,上面印着“工业爆破专用“的字样,边缘被手指搓得发毛,“我在镇上铁匠铺见过,雷管配导火索,一炸一片——“

“住口!“老渔猫子猛地将烟杆砸在桌上,烟锅迸出几点火星,溅在汪四豹的布鞋上,烧出几个小洞。

“你想让咱爷儿四个蹲大牢?你爷爷当年炸鱼,崩断了三根肋骨,还赔了三担谷子,你娘抱着你姐在县衙门跪了三天,这伤疤你娘现在见了都掉泪,忘了?“

堂屋陷入死寂,只有梁上的燕子巢传来雏鸟的啾唧声,与屋外堰塘的水声交织成沉闷的回响。

窗外,豆腐堰的水面上倒映着残缺的月亮,像被谁咬去了一角,正如他们此刻悬在半空的心——那片养育了三代人的水域,如今成了横在眼前的天堑,祖辈的渔猎江湖,似乎在一纸合同前走到了尽头。

父亲早料到汪家不会善罢甘休。

前几日从县农机站借来的水准仪还摆在堂屋角落,三角架上沾着堰塘的黑淤泥,图纸铺在八仙桌上,红笔批注密密麻麻——标注着“龙须沟“暗渠的水流速度每秒

0。3米、“蟹眼泉“的水压指数

1。2帕,旁边还放着从省城带回的声呐原理示意图,图上用钢笔圈出了“水下声波反射“的关键节点,旁边贴着便签:“仿鱼群回声定位原理“。

承包满月那晚,母亲在灶台前忙活,蒸笼里飘出粉蒸肉的香气,荷叶的清香混着五花肉的油脂味,在暮色中弥漫。

父亲却在院子里来回踱步,手里捏着从无线电商店买回的微型传声器,零件在月光下闪着金属冷光,与他袖口沾着的水泥灰形成奇异的对比——那是他帮邻村建水窖时留下的痕迹,指尖还留着砌砖磨出的茧子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“去,把汪家四位请过来。“父亲递给我一叠大红山香烟,烟盒上印着烫金的山景图案,烟盒边缘还留着他在省城火车站买烟时的指痕,“就说我要请教造船的手艺,顺带尝尝你娘做的粉蒸肉,她特意用了堰塘边挖的姜,去腥气。“

我揣着烟盒走向汪家大院时,暮色已浓,撞见汪三虎正在院坝里磨手网的竹篾,竹屑落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,指甲缝里还嵌着去年捕鱼时留下的鱼鳞——那些银白的鳞片在暮色中闪着微光,像撒在手心的碎钻。

他抬头看我,眼神像受惊的鱼,竹刀在篾条上划出歪斜的痕迹,篾条断裂的声音在寂静的院子里格外刺耳,仿佛预示着某种传统技艺的断裂。

宴席上,父亲频频举杯,说自己年轻时在长江船厂打过杂,想造艘“龙骨渔船“,说着便从怀里掏出牛皮本子,封面烫着“水利日志“四字,里面画着渔船的草图:船头刻着“活水“二字,船底标注着水纹走向,旁边还贴着县水产站的渔船设计规范复印件,纸角用回形针别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——那是他年轻时在船厂与老师傅的合影,背景里的龙门吊高耸入云。

“汪老哥,“父亲夹起一块粉蒸肉,肉香混着荷叶的清香在席间弥漫,筷子尖沾着的米粉落在桌布上,形成细小的白点,如同散落的鱼卵,“听说您祖上编的八卦渔网能随水流张合,这船龙骨该用啥木料?“

他的钢笔在本子上悬着,笔尖反射着煤油灯的光,像一滴即将落下的墨水,等待记录下传统的智慧。

老渔猫子盯着父亲手中的钢笔,那是支带计算器的英雄牌钢笔,在灯光下闪着银光,与他指间黝黑的旱烟杆形成刺眼的对比。

他呷了口酒,喉咙里发出呼噜声:“得用百年柏木,防水防虫,龙骨得顺着水纹走,跟咱编网一个道理,要顺着水流的性子,不能硬来……当年我爹说,造船如编网,讲究顺水势,借水力。“

父亲一边听一边记,笔记本上除了木料尺寸,还画着奇怪的波形图,旁边标注着“声呐原理雏形““振动频率测算

1200Hz““水下声波衰减系数“。

酒过三巡,父亲忽然起身,从里屋搬出一台巴掌大的机器,屏幕上跳动着微弱的绿光——那是他用旧收音机零件改装的声波探测器,天线歪歪扭扭地指向堰塘方向,像一只竖起的耳朵,底座用松香固定在木板上,还留着焊接时的焦痕,散发着淡淡的松香味。

“几位看看这个。“父亲插入一盘录像带,老式电视机的雪花屏突然亮起:画面里,汪家兄弟在堰塘假装洗澡,手网却在水下划出精准的弧线,将鱼群驱赶到暗渠口。

录像的角度刁钻——显然是埋在淤泥里的防水摄像头拍的,连汪二龙腰间鱼篓的八卦编纹(每寸麻线七七四十九次搓捻的菱形纹路)、汪三虎脚趾间夹着的水草(堰塘特有的龙须草,根部带着淤泥)、汪大爷潜水时腰间系着的祖传符绳(用沱江鱼骨粉浸染过,在水下会发出微弱荧光)都清晰可见。

老渔猫子的酒意瞬间醒了,筷子“当啷“掉在地上,瓷碗在桌上磕碰出清脆的声响,与电视机里水流的声音重叠,形成一种诡异的共鸣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