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阁

看书阁>不凉白开水 > 第36章 老渔猫子与汪家三兄弟的江湖叙事(第3页)

第36章 老渔猫子与汪家三兄弟的江湖叙事(第3页)

“您老这辈子水里来水里去,可知堰塘最忌贪心?网眼太密,连鱼苗都捞尽,往后还有何鱼可捕?正如求子心切,反失了夫妻情分。“

老渔猫子捏着烟杆的手一颤,烟锅掉在草地上,烟灰散了一地,像撒了把黑沙,烟锅滚了几圈,停在黎杏花的脚边。

家父走上前,递过一本线装水文笔记,封皮已磨得露出纸芯,上面写着“堰塘志“三个字,字体苍劲,像被水浸过。

“老叔,这是你父亲当年记的堰塘养护要诀,第三页写着留三分水,养七分德。“

汪家老三突然蹲下身,捡起笔记上掉落的纸片,那是家父抄录的《养鱼经》,边角画着稚拙的鱼纹——那是我哥五岁时的涂鸦,如今墨迹已淡,却依然清晰,鱼纹旁边还写着“大鱼吃小鱼“五个歪歪扭扭的字,字里行间还有我哥流的墨水渍。

老渔猫子接过笔记,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,纸页薄如蝉翼,他的手指粗糙,指甲缝里还有泥垢,忽然长叹一声:“罢了。。。。。。是我老糊涂了。当年我爹在堰边刻渔不捕尽,我却磨了去,如今才懂,留不住鱼苗,便留不住活水。“

他望向豆腐堰,水面上锦鲤正追逐嬉戏,阳光洒在鳞片上,宛如撒了一把碎金,“就像留不住岁月,也留不住人心,年轻时总以为抓住的越多越好,到老了才知道,松开手,反而能留住些什么。“

夕阳西下时,汪家兄弟默默离开。

家父望着他们的背影,对黎杏花说:“你那番话,比我讲十遍规矩都有用。“

黎杏花望着水中锦鲤,想起昨夜梨树下的月光,忽然明白:真正的通达,不是战胜流言,而是在流言中守住本心,如同堰塘守住活水,终能迎来锦鲤畅游。

此时一尾锦鲤跃出水面,溅起的水花在她裙摆上留下淡湿的痕迹,如同岁月留下的印记,虽不完美,却透着生机,痕迹很快就会干,但那一刻的湿润是真的。

她想起多年求子路上,那些苦涩的药汁、冰冷的石阶、旁人的白眼,如今都化作了此刻堰塘的粼粼波光,映照着她不再憔悴的脸庞,脸庞上有了些血色,是堰塘的阳光晒的。

那些药罐里的苦涩、蒲团上的疼痛,竟成了此刻心境通达的基石,如堰塘底的淤泥,看似肮脏,却滋养着新生的希望。

春末梨花落尽时,黎杏花在豆腐堰边种下一排垂柳。

汪大爷扛来锄头,每挖一锄都格外小心,汗水浸湿了他靛蓝的布衫,布衫上的补丁在阳光下格外显眼,补丁是黎杏花亲手缝的,针脚细密。

“当年不该让你受那些委屈。“

黎杏花将柳枝插入土中,指尖触到湿润的泥土,泥土中还混着去年的草根,草根已经腐烂,变成了肥料。

“当家的,你看这柳树枝条,看似柔弱,却能扎根水底,经得起风浪。“

她想起家父说过,柳树根系能固水土,正如人心需要坚韧才能抵御风雨,而宽容则如堰塘的活水,能滋养被流言干涸的心田,树根在水下蔓延,看不见,却支撑着整棵树。

那些垂落的枝条,日后将如帘幕般遮蔽堰塘,为锦鲤提供荫凉,正如她与汪大爷的感情,历经风雨,终将枝繁叶茂,枝条拂过水面时,会荡起涟漪,像在说话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家父路过时,指着柳树下的石凳:“这是我特意让人凿的,你看凳面刻着心宽鱼自肥。“

五个字笔画间还留着凿痕,边缘被打磨得光滑,如同历经岁月却愈发通透的道理,凿痕里还填着红漆,虽已褪色,却仍能看出是红色。

汪二爷提着酒坛走来,酒坛上贴着“女儿红“的标签,标签边缘卷了起来,身后跟着汪家老三,手里捧着刚捞的鲫鱼,鱼鳞在夕阳下闪着银光,鱼鳃翕动着,水珠滴在草地上,如落雨,水珠滚进了草缝里。

汪家老三低头搓着手,脸上带着歉意:“嫂子,以前是我们浑,总以为堰塘是自家的。。。。。。“

他忽然抬头,望着黎杏花,眼眶泛红,“其实我们。。。。。。“话未说完,却已红了眼眶,转身将鲫鱼递给黎杏花,鱼身上还带着堰塘的水温,温热的,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太阳。

那天傍晚,豆腐堰的炊烟与梨花香气交织。

黎杏花坐在石凳上,看汪大爷教汪家老三辨认鱼苗,家父在一旁指点,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投在水面,宛如一幅和睦的画卷,影子被风吹得晃动,像水中的水草,水草随波逐流,却扎根水底。

她摸了摸腰间的绣花荷包,里面不再是求子符,而是家父给的柳树种子,种子装在小布包里,布包是用她旧裙改制的,裙角的绣花还在,是朵残败的梨花。

“当家的,“她轻声说,“你听,这堰塘的水声多清亮。“

汪大爷回头一笑,眼中的光比当年梨树下的更亮,像堰塘里的波光,波光粼粼,“嗯,比当年娶你时,豆腐堰的水还清。“

他手中的鱼苗跃入水中,荡起一圈圈涟漪,惊起一尾躲在水草中的鲫鱼,银白的身影一闪而过,仿佛在见证这和解的时刻,鲫鱼尾巴拍了下水,发出“啪“的一声,很轻,却听得清楚。

远处传来脲桶的歌声:“忧乐本同源,心宽天地宽。。。。。。“

黎杏花望着水面的涟漪,那些流言蜚语如今都化作了柳枝上的新绿,新绿在风中摇曳,像在跳舞。

人生本如堰塘,重要的不是捞尽所有,而是懂得留白——让活水长流,终有一日会看见锦鲤跃出水面,映着月光,闪着希望的光,光很柔和,不刺眼。

而老渔猫子家的渔网,不知何时已换成了疏朗的新网,网眼大得能漏过鱼苗,在堰边晾晒时,网眼间漏下的阳光,竟也成了忧乐沟新的风景,阳光透过网眼,在地上投下菱形的光斑,像谁撒了把星星。

如同黎杏花鬓边新生的白发,虽带着岁月痕迹,却透着历经沧桑后的平和,白发在夕阳下闪着银光,和锦鲤的鳞片一样亮。

此时一阵风吹过,柳树枝条轻拂水面,荡起圈圈涟漪,将夕阳的碎金波光揉碎在堰塘深处,也揉碎了过往的委屈与执念。

她忽然懂得,求子无果或许是命运的另一种馈赠,让她在困境中遇见更坚韧的自己,也让汪家与陈家在豆腐堰边,书写了一段从对抗到和解的江湖叙事。

那月白色的杭缎,终将被她缝制成新裙,裙摆上会绣上几尾锦鲤,用银线勾勒鳞片,用金线绣出尾鳍,锦鲤在裙摆上栩栩如生,仿佛一走动就会游起来。

当她走过豆腐堰边,柳枝拂过肩头,锦鲤在水中追逐,阳光透过网眼洒在身上,那时的忧乐沟,将不再有流言蜚语,只有堰塘的活水与人心的宽和,一同静静流淌,流向远方,流向有希望的地方。

而老渔猫子家的枣木鱼篓,如今已洗净铅华,摆在屋檐下晾晒,篓底“渔不捕尽“的刻痕在岁月中愈发清晰,如同刻在忧乐沟人心底的箴言,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生生不息。

每当夕阳西下,鱼篓影子投在墙上,像个沉默的警示,也像个和解的微笑,微笑着看堰塘的水涨水落,看锦鲤游来游去,看柳树抽枝长叶,看黎杏花穿着月白色的新裙,在堰边走过,裙摆上的锦鲤在阳光下闪着光,和水中的锦鲤相映成趣,分不清哪个是真,哪个是假,或许,真真假假,都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,心宽了,水就活了,鱼就肥了,日子也就好过了。

本来有千言万语,真的到了千宝万煖这一章,反而不想太多话讲。简单说就是:世事有千难成万险,忧乐沟就有千宝万煖,这是与现实中的现象相对应的。

也就是谁解沉舟把社会现象固体化的写作手珐。

所有的男珍和女宝,在本书中,都是把虚化的东东来实写,不是真实有物,而是有那个理在。

真正文学上的行家,不用说也读得出来,而另有更多的人,说了他们反而还不信。

请多多支持,请长期收藏,您们收藏不断,我就写个没完,不管是几百万!

喜欢水不暖月请大家收藏:()水不暖月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