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打造深槽的过程中,工匠们还会低声吟唱古老的歌谣,那歌谣仿佛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,能让石头变得更加顺从,也能为他们带来好运。
歌谣的旋律在采石场回荡,与敲击声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首独特的劳动之歌。
工匠们的歌谣,是龙王镇石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这些歌谣代代相传,每一句歌词都蕴含着对石头的敬畏,对劳动的赞美。
歌谣的旋律悠扬而有力,仿佛能穿透石头的坚硬,让其变得柔软。
在歌谣的陪伴下,工匠们仿佛与石头融为一体,共同创造着奇迹。
随后,在迎山的明面上,打出一排整齐的大尖窝眼。
这排尖窝眼,数量众多,动辄数十甚至上百个,如同神秘的法阵,排列有序,蕴含着深奥的原理。
工匠们使用特制的尖凿,每一下敲击都要精准把控力度与角度。
敲击时,手臂肌肉紧绷,随着“咚、咚”的声响,石粉簌簌落下,在工匠们肩头积成一层白霜。
这些尖窝眼形状独特,宛如半个荷包,打造起来极为困难。
其一,方向是横着的,正所谓“竖的怕横的”,这一横向的走向,仿佛违背了自然规律,增添了无数变数。
工匠们需要或蹲或趴,调整出最刁钻的姿势,确保尖凿能以完美的角度切入石面。
其二,这一排所有眼子,必须遵循明暗两条线,以及半明半暗的第三条线。
明线尚可在石头上用墨线弹出,再用砧子细致理出;暗线却隐藏在每一个尖窝眼的最尖端,必须保证所有眼子的尖端所指,都在同一条直线上,且与明线水平,方能合格。
这不仅考验工匠的眼力,更需要多年积累的手感,稍有偏差,整个“开大山”工程便可能功亏一篑。
在龙王镇的老一辈石匠口中,这三条线代表着天地人三才。
明线象征天,是可见的指引;暗线象征地,是隐藏的根基;而半明半暗的线则代表人,寓意着人在天地间的调和与平衡。
只有当三条线完美合一,才能与天地之气相通,打造出的石头才具有灵性,用于建筑方能镇宅安邦。
这只是一般水准,若是高手,还要将那条半明半暗的线也打成同一水平线。
半明半暗的线,即每个尖窝眼左右两边那两道弧形的线,如同神秘的曲线,蕴含着无尽奥秘。
高手打造时,仿佛与石头达成了某种默契。
他们的眼神沉静而专注,手中的工具在石面上下游走,敲击节奏如同心跳般稳定。
每一次落锤,都能根据石头的细微反馈调整力度,让尖窝眼的弧度自然流畅。
敲击过程中,高手还能通过石头发出的声音,判断眼子的质量——声音清脆则密实,声音沉闷则有空隙,这是只有真正的大师才能掌握的绝技。
三道线达标后,还得讲究眼子的整体形状。
必须使钢尖装上后,越打夹得越紧,这样才能“吃劲”。
其中的门道,错综复杂,千言万语也难以尽述。
但用打石匠的“囋言子”来说,却极为生动形象,一句话便能点明:“不要牛宝猪宝娼妇宝,就要狗麻宝!”
这句看似俚俗的口诀,实则蕴含着代代相传的智慧。
在石匠文化里,“牛宝”“猪宝”代表松散、易脱落的结构,而“狗麻宝”则象征紧密咬合、坚不可摧。
只有牢记口诀,反复实践,才能打造出合格的尖窝眼。
钢尖装进去后,先用小锤子轻轻敲打固定,这一步称作“敲定”,亦叫“敲打”。
这一敲,仿佛是在与石头进行最后的沟通,宣告分离仪式即将开始。
小锤子的敲击声清脆而有节奏,如同古老的战鼓,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位工匠。
随着敲击,钢尖逐渐深入眼子,与石头紧密结合。
工匠们全神贯注,根据钢尖的反馈,调整敲击的力度和角度,确保每一个钢尖都安装得恰到好处。
此时,所有工匠会齐声喊起号子。
号子声高亢激昂,在山谷间回荡:“嘿哟——嘿哟——开大山哟——”
号子的节奏与敲击声相互呼应,不仅能凝聚众人的力量,让大家的动作更加协调一致,还能驱赶邪祟,为“开大山”仪式增添一份庄严与神圣。
随着号子声,工匠们同时发力,巨大的石块在钢尖的作用下,渐渐与山体分离。
那一刻,仿佛能感受到山神的注视,而每一位工匠都是与自然对话的使者,用双手创造着奇迹,传承着龙王镇古老而神秘的石匠文化。
囋言子的大师们,若是想要成为段子手,那就真的可以大展身手了。
喜欢水不暖月请大家收藏:()水不暖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