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家的娃落生时恰在种甘蔗,就叫“蔗根”,希望他像甘蔗根一样,在土里扎得深,长得旺,经得起风雨。
这些名字里,藏着乡人的实在——不盼富贵荣华,不求功名利禄,只愿娃像庄稼一样,在土里扎下根,经得住风吹雨打,活得扎实,活得长久。
胡豆走在前面,像只快活的小鸟,蹦蹦跳跳的,辫子甩来甩去,忽然回头朝磨盘方向喊:“刘爷爷,等等我!
你走太快啦!
我快跟不上了!”
她的声音清脆,像银铃在响,打破了傍晚的宁静。
大院的木门“吱呀”一声开了道缝,门轴摩擦的声音在寂静的傍晚显得格外清晰,像老人的咳嗽,带着岁月的沧桑。
一个身影慢悠悠地走了出来,步子不快,却很稳,每一步都像踩在鼓点上,不疾不徐,透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。
那人约莫六十上下,背有点驼,却像老松一样透着韧劲,不是那种垮掉的佝偻,而是常年劳作形成的自然弧度,透着股岁月打磨出的沉稳。
蓝布对襟褂子洗得发白,领口补着块同色的补丁,针脚细密,比姑娘绣的荷包还齐整,看得出缝补的人用了心,或许是他自己缝的,或许是家里的婆娘帮忙补的。
左手被胡豆的小手拽着,那只手粗糙得像老树皮,指关节粗大,却很稳,透着股让人安心的力量。
右手提着个竹笼,笼子编得精巧,缝隙均匀,看得出编笼人的手艺精湛,里面装着副猪肺,血水顺着笼底的缝隙滴下来,在青石板上洇出点点暗红,像串省略号,暗示着未完的故事。
“这不是刘板筋吗?”邱癫子眼睛一亮,往前迎了两步,脚步都轻快了些,像是见到了故人,“好些年没见了,你倒是没怎么变,还是这么硬朗。”
刘板筋是沟里的屠夫,专替人宰猪杀羊,手艺精湛。
年轻时在集市上跟人比“剔骨”,一刀下去能把猪板筋剔得干干净净,连点肉丝都不带,动作干净利落,因此得了这个名号。
那时候他名气大得很,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来找他杀猪,说他刀快手稳,猪走得安详,肉也格外香,没有腥气。
他抬起头,额头上的皱纹里还沾着灶灰,像幅写意的山水画,看见邱癫子,先是愣了愣,随即露出点笑意,眼角的纹路像水波似的漾开,带着几分意外与欣喜。
“是邱先生啊,”他声音像磨盘转动般沙哑,却很有力量,透着股沉稳,“啥时候回沟里的?
好些年没见你了,上次见你,还是麦囤娶媳妇的时候吧?
都快十年了。”
他记性倒是好,十年前的事还记得清清楚楚。
“刚到没多久。”邱癫子指了指磨盘边的娃子们,笑着说,“带几个娃来找汪大爷,想问点事,顺便让娃子们长长见识。”
刘板筋“哦”了一声,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猪肺,眉头皱了皱,像是有点不自在,又像是在抱怨:“汪家老二那雇的师傅,干活忒磨蹭。
买副肺子,等了足足一个时辰,说要洗得‘能见人影’,这不是折腾人吗?
猪肺本来就是喂狗的,洗那么干净干啥?
狗又不嫌弃。”
他说着,轻轻晃了晃竹笼,里面的猪肺跟着动了动,发出“噗嗤”的轻响,“我家那条老黄狗,就等着这口呢,在家门口转悠半天了,怕是急坏了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他说话时,胡豆正踮着脚,用另一只手去够竹笼,小脸上满是好奇,想看看猪肺长啥样。
刘板筋察觉到了,不动声色地把笼子往高处提了提,语气却软了,像春风化雨,带着长辈对晚辈的慈爱:“脏得很,别碰。
回去给你熬肺汤,放萝卜,放生姜,再加点胡椒粉,管够,让你爹也喝两碗,暖暖身子。”
胡豆立刻笑了,眼睛弯成了月牙,露出两排细细的牙齿,拽着他的手往院外走,脚步蹦蹦跳跳的,像只快活的小兔子。
豌豆跟在后面,经过磨盘时,往那磨眼里瞥了一眼,嘴角似乎勾了勾,又很快放平,像什么都没发生过,仿佛磨眼里的气球、被卡住手的胖小子,都只是过眼云烟,不值一提。
这娃的心性,倒比一般的成年人还沉稳。
五个外来娃子还在费劲地拔胖小子的手,又是拽又是拉,弄得满头大汗,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。
刘板筋走过时,停下脚步看了看,没说话,只是弯下腰,用没提笼子的左手在磨眼边摸了摸,指尖划过磨眼的边缘,像是在感受石头的温度与纹理,又像是在判断情况。
然后对着胖小子说:“吸气,把胳膊往回收半寸,手腕往左转个弯,顺着磨眼的弧度走,别硬来,硬来容易伤着筋。”
他的声音不高,却有种让人信服的力量,像长辈在传授经验。
胖小子愣了愣,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。
深吸一口气,鼓起的腮帮子像只青蛙,胳膊往里收了收,手腕轻轻一转。
只听“啵”的一声轻响,手竟抽了出来,手腕上红了一圈,像戴了个红镯子,却没破皮,只是有点火辣辣的疼,算是不幸中的万幸。
“谢……谢谢爷爷。”胖小子揉着手,声音还有点发颤,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,眼神里多了几分感激。
刘板筋没应声,只是直起身,拍了拍手上的灰,继续往前走。